危害癥狀
  甘薯瘟病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發(fā)病,表現不同癥狀。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頂端1~3片葉萎蔫,后整株枯萎褐變,基部黑爛;成株期染病見于定植后,健苗栽后半個月前后顯癥,維管束具黃褐色條紋,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狀,發(fā)病后期各節(jié)上的須根黑爛,易脫皮,縱切基部維管束 具黃褐色條紋。薯塊染病輕者薯蒂、尾根呈水漬狀變褐,較重者薯皮現黃褐色斑,橫切面生黃褐色斑塊,縱切面有黃褐色條紋,嚴重時薯皮上現黑褐色水漬狀斑塊,薯肉變?yōu)辄S褐色,維管束四周組織腐爛成空腔或全部爛掉。該病葉色不變黃萎垂、莖部不膨大、無縱裂。別于蔓割病。
形態(tài)特征
  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極生1~4根鞭毛,大小0.9~2.0×0.5~0.8(pm)。在肉汁胨蔗糖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蘭氏染色陰性。除侵染甘薯外,還可侵染馬鈴薯、番茄、茄子、辣椒等。在田間發(fā)現病株時可剝開未爛表皮,用刀片把維管柬組織切成薄片置于載玻片上,滴上一滴水,1分鐘后,病組織附近溢出細菌,通過鏡檢可進行初步鑒定。 
傳播途徑
  病原 細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苗、病薯、病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灌溉水、糞肥也可傳病。 
發(fā)病條件
  生產上4~5月氣溫22~28℃、濕度高易發(fā)病,低洼地、酸性土壤、連作地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潮汕白、臺城薯、金山247、南薯88號、華北48、湘農黃、廣薯15、南京92、紫心、臺農46、豆沙種、72選、普薯14號、湘薯5號、湘薯15號等抗病品種。 
 。2)認真執(zhí)行檢疫法規(guī),按照《甘薯種苗產地檢疫規(guī)程》建立無病留種基地,防止該病擴大。 
 。3)實行輪作有條件的實行水旱輪作,此外也可與高粱、甘蔗、大豆等輪作。 
 。4)提倡使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清除病薯、病苗,集中燒毀。
 。5)栽前可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4000倍液浸苗10分鐘,結合栽后潑澆,對前期發(fā)病有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