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周邊地區是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經濟利益最為密切地區,是中國崛起的地緣依托,對于我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周邊地區,2013年10月,習主席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把周邊外交工作做得更好。為此,提出了“命運共同體”、“亞洲新安全觀”、“親、誠、惠、容”、“一路一帶”等一系列周邊外交新倡議、新理念和新舉措,推動我國周邊外交進入新階段。
中國周邊環境十分復雜,鄰國眾多且差異明顯,使得我國周邊外交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安全壓力增大。目前,中國周邊地區安全形勢復雜,不僅存在領土爭端等傳統安全問題,也涌現出一些諸如水資源、傳染病、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構建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關系到中國和平發展的延續性,是中國能否順利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
第二,周邊地區分化加劇。中國周邊相關國家自身實力的上升、域外大國對該地區介入與日俱增,導致中國周邊地區分化加劇,顯現出“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二元格局。周邊國家基于各自利益“另起爐灶”、在各具體領域的制度規范競爭趨向激烈,給區域一體化設置重重障礙。
第三,周邊國家國內動蕩增加。周邊國家政局穩定關乎中國周邊環境大局。然而,近年來,周邊國家(如緬甸、泰國等)政局動蕩產生的外溢效應,嚴重影響到周邊地區的合作與發展。
習近平主席正確研判形勢、積極應對挑戰,從戰略高度分析和處理問題,統籌謀劃、駕馭全局,全面推進周邊外交進入新階段。
其一,走親訪友拉家常,讓命運共同體在周邊生根。
從中亞到東南亞、從東北亞到南亞,習近平主席的外訪足跡遍布中國周邊地區,以實際行動踐行與周邊國家的“常見面、多走動”,體現出他對“周邊”的高度關切,同時提高了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凝聚力。
訪問期間,習近平以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演講,傳播中國政府“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把“中國夢”同讓各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連結在一起,展現了中國加強與周邊各國“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真誠意愿。習近平主席表示,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其二,提出“親、誠、惠、容”,推動周邊外交理念革新。
長期以來,我國周邊外交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習近平提出“親、誠、惠、容”的四字箴言,是新形勢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一份生動宣示、是對多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實踐的精辟概括,反映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外交理念方面的創新與發展。
相信,通過貫徹“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新理念,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將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進而增強中國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親和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其三,不斷推出新舉措,努力開拓周邊外交新局面。
習近平主席執政以來,中國周邊外交“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亞投行、亞太自貿區等亮點不斷閃現。
2013年9月,習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并訪問中亞四國,倡議與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習主席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訪問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倡議;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在先后出訪東南亞時提出了籌建亞投行的倡議,得到周邊國家的熱烈支持和積極響應。
通過上述一系列新舉措,中國不斷向周邊國家輸出發展紅利,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互利共贏,促進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為打造中國周邊命運共同體不斷夯實基礎。(凌勝利,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