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成德大道通車臨近,最近找上李興福的成都物流企業越來越多。8月6日,面對第四戶前來洽談的成都物流企業,李興福頭一件事就是帶著他們參觀自己的大型蔬菜集配中心。“多虧了這個集配中心,我們才有能力應對市場價格漲落,錯峰銷售蔬菜,并與物流企業合作,延長蔬菜的銷售半徑。”
在東禪寺村,李興福有著“雙重身份”,他是廣漢綠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東禪寺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合作社的蔬菜銷售量達到8.6萬多噸,實現銷售額1.2億元,帶動東禪寺村人均增收1500元,周邊農戶致富1萬余戶,村民們把李興福叫做“蔬菜書記”。
這些,都與李興福15年前的一段日本經歷有關……
“日本經驗”帶回國蔬菜要種出國際水準
東禪寺村是興隆鎮最偏遠的村落,發展相對滯后,村里主要以糧食和蔬菜種植為主,土生土長的東禪寺村人李興福家中也不例外。
2000年,聽到四川省要選拔一批赴日農業研修生的消息,李興福毛遂自薦,成為廣漢首批赴日的農業研修生。在日本一年,他就待在日本茨城縣旭村農協,跟著當地人學習蔬菜種植技術。
這一年的學習讓李興福大開眼界。“日本蔬菜種植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高度的機械化和規范的田間管理。”李興福回憶,旭村農協的蔬菜大棚里都裝有濕度表、溫度計、感應器等監控設備,并有自動管線定期為蔬菜補水。“就連打農藥也全是機械化操作,蔬菜葉子正反兩面都能實現均勻噴灑。”
懷揣“日本經驗”回到廣漢,李興福承包土地當蔬菜大戶,搞精細化種植。幾年下來已經成了廣漢市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戶。
2010年,在當地村民的投票推薦下,李興福當選東禪寺村黨支部書記。帶領致富的擔子落在了這個有著“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職業蔬菜人手上。“能不能帶領村民們致富,我那個時候其實并沒有底。”
成德大道的修建為東禪寺村的發展迎來轉機,借助這條道路,東禪寺村將直通彭州蔬菜基地蒙陽鎮。種植蔬菜多年的李興福嗅到了發展的機會,2010年底,李興福聯合六位蔬菜種植大戶,在東禪寺村成立綠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這一次,李興福決心全面向國際標準看齊。他說服村民流轉超過5000畝土地,并裝備上田間攝像頭、農產品檢測室、二維碼溯源網絡等一系列“高大上”的配置,保證生產的蔬菜安全、可溯源。很快,合作社產出的36個果蔬品種取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統一標識,還有3個品種獲得了有機產品認證。
品質帶來銷量,不到三年,合作社就建立起一支遍布全國十余個省市的銷售網絡,帶動周邊村社運輸、竹編、草編等蔬菜周邊產業的發展。僅在東禪寺村就有200余人從事相關工作。
送村民到國外培訓培養職業農民“后備軍”
在東禪寺村,去日本學習農業種植技術,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就在綠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辦公樓里,幾乎每隔幾個月都有日語培訓班,周邊報名的鄉親們在這里完成最基本的日語培訓,就能到日本接受農業研修和實習1到3年。
東禪寺村十三組的村民蘇坤勇就是首批經李興福介紹赴日的村民。以前蘇坤勇自家只有4畝蔬菜地,由于蔬菜價格波動較大,在行情較差的時節,蘇坤勇還得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如今,學成歸來的他加入了合作社,流轉土地超過400畝,全部搞精細化蔬菜種植。
李興福告訴記者,到日本研修和實習,有利于為合作社和東禪寺村培養一大批“職業農民”。“我在日本學到了‘采收安全間隔期’的概念,每種農藥噴灑后,都有一個安全間隔期,過了這個間隔期才能采收上市。”李興福回憶,可在他剛從日本回到廣漢時,周圍鄉親們幾乎沒人知道“安全間隔期”,“甚至大多數鄉親對規模化、規范化種植也沒有概念。”“目前合作社已經成立近5年,但在農業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上仍然有較大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員和村民的工作水平、對農業的態度和思維跟不上。”李興福希望,通過送更多村民到日本培訓,將幫助村民培養標準化的農業種植技術和意識,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