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先后推出穩定性肥料技術、聚合氨基酸(增效)技術等肥料行業先進技術,對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作物增產效果明顯。為使技術達到最佳效果,更利于產品推廣使用,中科院沈陽所將穩定性肥料技術與聚合氨基酸(增效)技術完美融合,將長效、增效、保水、保肥、抗病增產等效果發揮的淋漓盡致。

強強融合 技術升級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盧宗云告訴記者,穩定性肥料核心優勢是肥效期長,養分利用率高,其對氮肥的高效和長效特點使當下主流氮肥尿素的有效期從50天提升到90-120天,為大田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麥等從多次施肥到一次施肥變為可能,因其省時省事、增產、抗病深受農民喜愛,一次底施終生免追的施肥方式在東北、西南春玉米種植及中原地區夏玉米種植被廣泛采用,年銷售穩定性肥料120萬噸以上。
“技術從來沒有完美的。”盧宗云表示,穩定性肥料采用抑制劑原理,通過抑制劑抑制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而間接實現對尿素氮肥的緩慢分解釋放,其作用效果受土壤溫濕度影響較大,前期玉米長勢不明顯,只對氮有作用而對磷鉀等營養元素作用小或無作用。研究所為了彌補這些技術短板進行多次試驗,經過反復試驗,發現聚合聚合氨基酸(增效)技術可以與穩定性肥料實現優勢互補。
據了解,聚合氨基酸(增效)肥料是研究所近年來推出的又一新型化肥增效技術,利用大分子聚合氨基酸的離子絡合、生物相容及保水等特性實現作物對肥料吸收的高效利用。該技術具有對氮、磷、鉀、鋅等多營養成分增效,同時兼具有保水抗旱,無殘留、生態環保等功效,是一種成本低效果可見的新型化肥增效技術,其缺點是長效功能不明顯。
盧宗云將兩種技術的融合原理向記者做詳細介紹,穩定性(長效)肥料技術和聚合氨基酸(增效)肥料技術結合,兩者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穩定性彌補聚合氨基酸的肥料長效,做到一次施肥不追肥,節省用工、省事省時。聚合氨基酸保水抗旱、多元素增效,提高作物成活率,平衡吸收營養,抗病增產,二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敖窈笱芯克鶎⒗^續尋找適宜的地區、適宜的作物,研究更佳的技術結合點,發展技術融合創新,產品使用創新。 |